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22 10:27:29
來源:光明日報

兒童文學如何應答時代與童年的呼喚

字體:

  每到暑期,如何讓孩子享受一段美好的閱讀時光,是社會頗為關心的話題,兒童文學也順勢再度進入大家的視野。經過商業大潮的滌蕩,中國兒童文學從強勁的高歌和明媚的繁榮中,進入穩定的調整與思考階段。在專家學者“慢下來”的呼吁與期待中,童書出版的品種數量與增長幅度有所放緩。追求作品的高品質,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已成為作家和出版者的共識與自覺。兒童文學作家的主體性力量在逐步顯現,越來越多的兒童文學作品關注歷史、反映現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兒童生命成長。承載著職責、使命與夢想的兒童文學作品,如何及時、恰切地描摹時代新變,回應童年需求,同時實現兒童文學自身的發展與突破?這是作家和出版人在不斷思考的問題。

讓少兒讀者和書中人物一同經歷精神成長

  一段時間以來,“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求的指引下,兒童文學作家關注歷史與時代洪流中涌現出的主要人物與重大事件,聚焦英雄與楷模,創作了一系列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偉大也要有人懂》《少年的榮耀》《一諾的家風》《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遠山燈火》《乘風破浪的男孩》《一個女孩朝前走》等。這些作品囊括戰爭、家庭、扶貧、青春成長等不同題材,創作手法上也有虛構與紀實的分別,但都是以“四個謳歌”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書寫,展現時代的巨大變遷,弘揚為之付出艱辛努力的英雄氣概與家國情懷。

  少兒主題出版的目標讀者是少年兒童。如何以圖書為載體,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宏大內容有效傳遞,需要作家和出版人潛心鉆研。給孩子看的主題圖書不能流于枯燥的說教,需要避免主題先行,在尊重少年兒童閱讀心理與接受特點的基礎上,以文學方式和審美標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講故事方式,將宏大命題、主題精神巧妙地融入,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孩子的心靈。如作家李東華的《少年的榮耀》,選取孩童視角,通過沙良、沙吉等小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現抗戰歷史,描寫戰爭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創傷和陰影。因為作家用情、用心的講述,作品與讀者形成情感共鳴與有效互動,使讀者的精神與作品中的少年一同成長。

  當然,少兒主題圖書有必要創新表達方式,改變內容形式的呆板老套,在語言敘述、內容編排、呈現方式上進行調整與完善。內容適宜的可以選擇漫畫或繪本的形式,以生動活潑、富有現代氣息的面貌,贏得小讀者的喜愛。同時,要以融合出版的思路,用新技術為圖書賦能,滿足孩子不同閱讀場景的需求,比如根據圖書內容設計可聽、可看、可演的不同版本,供孩子閱讀、收聽、收看、表演。這些努力可以讓少兒主題類圖書更有溫度,更接地氣,爭取更多讀者。

現實題材創作需要對生活進行深層次思考

  直面當下、介入生活的現實題材兒童文學創作正在呈現出豐富的面貌。現實主義要求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其核心是現實主義精神。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書寫現實生活,同時傳遞深刻思考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我和小素》《少女賈梅》《焰火》《媽媽變小的日子》等,將現實主義書寫指向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關注當下少年兒童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精神生態。作家黃春華在抗疫題材作品《我和小素》中,將青春期女孩和母親之間的矛盾沖突書寫得真實自然,令人感同身受。當疫情來襲,生命面臨威脅,親情、責任、理解與愛,在非常時期獲得新的注腳。杜梅的作品《媽媽變小的日子》,聚焦兒童網絡游戲成癮的現實問題。媽媽在焦慮之下像卡夫卡小說《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變成甲蟲般突然變成小女孩,原本是孩子的田曉磊不得不像大人一樣去照顧媽媽,在換位的日子里逐漸長大。如何讓孩子正確對待網絡游戲,作品并未直接給出答案,卻將自己對問題的思考融入字里行間。

  也有不少作品將觸角伸向鄉村,如《櫻桃小莊》《陳土豆的紅燈籠》《逐光的孩子》等,關注農村兒童成長,描寫鄉村振興、支教、扶貧背景下鄉村的樣貌與鄉村兒童的生活狀態。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現實題材兒童文學作品存在主題先行的傾向。作家忠實于生活原貌進行書寫,但缺乏對生活的深層次思考,缺少作家的立場和對生活的預判。沒有對現實生活深切的精神投注和對人類未來的真摯思考,一部作品無法擁有跨越時空、打動人心的思想力量。

兒童文學作品不要對孩子“一味遷就”

  童年是成長的秘密花園,也是每個人心底難以忘懷的珍藏品。對于兒童文學作家來說,童年更是奔涌不息的源泉與開掘不盡的富礦。作家以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形式書寫童年,以童年為媒,連接成人與兒童的心靈世界。葉廣芩筆下女孩兒丫丫的京味童年,劉海棲夢繞魂牽的山水溝街等,在斑斕的記憶帷幕之下,作家用自己的大手拉起讀者的小手,向他們發出共赴童年的邀請。

  書寫童年,作家首先要完成回到童年的過程。以文學的方式呈現童年,是以輕松、愉悅的形式,為童年蓋上一層溫馨的面紗,還是在孩子們慣于接受的程度之上增加一些難度與陌生,為他們適當展現與現實生活有距離的事物和情感?也就是說,兒童文學是不是有必要一味地堅持“兒童性”?

  對于“兒童性”的把握,有的作家憑借的是未泯的童心,有的作家依靠的是兒時的經驗,有的作家是根據自己的孩子或者身邊孩子的生活來進行想象。這樣創作出的作品可能只是表面與兒童親近,不能真正走入他們的心靈。兒童文學創作是否應該以更為宏闊的視角,為孩子展現更加多元豐富的世界?批評家杜傳坤指出,現在的不少兒童文學作品存在對孩子一味遷就的問題,“片面強調兒童與成人的差異而忽視共性,可能導致童年書寫的單薄、失真和同質化”。我們需要“超越簡單的對立與封閉,尊重差異也認同共性……以藝術的方式去表現深度與厚度,與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愛、大智慧”。

  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偽飾、不造作,真情流露,對社會發展變遷進行真實展現,善于超越狹隘的童年觀念,給讀者提供舒展、廣闊、具有歷史厚重感與清晰發展脈絡的體驗空間。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以童年為橋梁,在呈現文字與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實現了情感的傳遞,進而溫潤心靈、啟迪智慧,創造一個美好、自足的審美世界。(作者:孫卓然,系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
一分快3官网-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