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產業界和科學家間的橋梁 和徑醫藥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打造中國創新藥研發新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0/08 09:36:55
來源:新華網

搭建產業界和科學家間的橋梁 和徑醫藥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打造中國創新藥研發新模式

字體:

  自2015年藥政改革以來,中國創新藥產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PD-1抗體、CAR-T細胞療法、雙抗、偶聯藥物、AI制藥、mRNA、PROTAC、基因療法等細分賽道涌現出了大量公司,并獲得了投資者的大力支持,一些產品的問世更是填補了行業空白。

  成立于2017年的和徑醫藥是一家“住在”大學里的創新型制藥公司,其管線中的項目都具備“源頭創新”的特質。創立至今,和徑醫藥與上海科技大學簽署了6個合作項目,涉足領域包括腫瘤、自身免疫和抗感染等。

  和徑醫藥堅持從上海科技大學引進項目是基于怎樣的考慮?“高校+企業”深度合作的創新藥研發模式有何優勢及意義?成立不到10年的上海科技大學是如何做到源源不斷地產生具有轉化潛力的項目的?未來5-10年,中國的創新藥產業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近日,和徑醫藥CEO曾靂博士及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博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作答。

  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博士(左)與和徑醫藥CEO曾靂博士(右)

  第一個密切合作的5年

  和徑醫藥成立之初就有著與國內其他制藥公司不同的使命——將上海科技大學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產業化。帶著這份獨特的使命,2017年12月,和徑醫藥獲得了上海聯和投資、藥明康德、再鼎醫藥、千驥資本以及浦東科創投1億多元的投資。

  曾靂表示:“和徑醫藥是在政策、創新和資源三方面的有利大環境之下應運而生的。政策方面,從 2015年開始進行的藥品審評審批改革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指明了方向以及鋪平了道路;創新方面,當時成立僅4年的上科大已經在生命科學領域擁有了完善的組織建設和一流的科研產出;資源方面,制藥行業吸引了大量資本為創新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也積累了一批經驗豐富和視野開闊的創新人才。在這樣的基礎上,和徑醫藥希望通過與上海科技大學建立合作聯盟的方式,開辟一種差異化的創新藥研發模式。”

  “自2013年9月創辦以來,上海科技大學一直將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作為為社會服務的主線之一。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壁壘,導致壁壘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研究者一直做著興趣驅動的研究,其研究方向遠遠偏離了產業的真實需求。和徑的‘徑’,即路徑,我們希望通過‘和徑’這座連接科學家與產業界的橋梁,修正科研方向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偏差。“江舸補充道。

  2018年2月,和徑醫藥與上海科技大學簽署了第一份戰略合作,開啟新藥轉化之旅。在這項逾一億美元的合作中,和徑醫藥獲得了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基于配體導向的蛋白質降解技術平臺(PROTAC)的小分子抗腫瘤藥物的全球開發許可權。2018年3月,和徑醫藥正式搬入上海科技大學校園內,與免疫化學研究所、iHuman研究所在同一座建筑內,同時也毗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雙方的深度合作拉開序幕。

  經過5年的密切合作,基于從上海科技大學引進的項目,和徑醫藥搭建了豐富的產品管線。2022年9月16日,和徑醫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已正式受理其新一代強效、選擇性、口服生物可利用的表觀遺傳學靶點EED抑制劑HJM-353的IND申請。

  HJM-353目標適應癥是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實體瘤。臨床前數據表明,HJM-353在多種小鼠異種移植腫瘤模型體內藥效研究中展現了優異的腫瘤生長抑制作用。目前和徑醫藥也在準備向美國FDA遞交臨床試驗申請。

  除HJM-353外,靶向EGFR C797S突變的蛋白降解嵌合體(PROTAC)是和徑醫藥另外一個進展較快的項目,目標適應癥是對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耐藥的非小細胞肺癌。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的篩選。臨床前數據表明,候選分子是一款強效、可口服的蛋白降解劑,對EGFR單突變、雙突變及三突變均具有納摩級的活性,在多種小鼠異種移植腫瘤模型中也顯示出明顯的抗腫瘤活性。據悉,該項目預計在2023年初開展pre-IND研究。

  據曾靂介紹,上述兩個項目都是處在相關靶點和技術的全球研發前沿,這些項目均彰顯了和徑醫藥堅持“源頭創新、靶點前移”的發展策略。而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主要得益于公司與上海科技大學的“深度合作”。

  上海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和創新型大學,在生命科學方面產出的國際一流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9月底,生命科學方面以第一單位和主要完成單位累計發表29篇CNS論文,為和徑醫藥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創新源泉。曾靂表示,“與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免疫化學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開展的深度合作能夠讓和徑醫藥在管線搭建上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發成果,保持創新的先發優勢,例如2018年與上海科技大學達成的第一合作使得和徑醫藥成為國內最早布局PROTAC的公司之一。”

和徑醫藥CEO曾靂博士

  談及如何選定想引進的項目?曾靂分享了三個評價維度:需求的廣度、創新的高度和合作的深度。首先,候選項目需要能對應明確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其次,候選項目必須是有差異化的、源頭創新的才能有真正的競爭力;最后,雙方能否達成深度合作的共識也很重要,因為創新藥研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方付出全力對于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非常關鍵。

  作為院校方,更愿意把“原始創新成果”交給什么樣的公司?江舸簡單總結為:既有做藥決心,又有做藥條件的公司。他說:“首先,我們會選擇‘價值觀一致’的公司,也就是真正想把這種‘原始創新’做成藥的公司。其次,我們會看一家公司的專業性,包括其團隊是否有足夠系統、前瞻的產業視角,是否有足夠豐富的新藥研發實戰經驗,公司是否有進行早期藥物研發的條件等。此外,我們還會考察一家公司的資源,包括現金流或融資能力。一款新藥從源頭的‘科學發現’到最終的‘獲批上市’,是一場漫長的接力式馬拉松,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充足的‘資源補給’,很難跑完全程,更別說取得勝利了。”

  打造中國創新藥研發新模式

  和徑醫藥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這場新藥研發合作長跑已經跑了5年。江舸認為,如果想要彌補具有轉化潛力的源頭創新的不足,國內的一些高校需要進一步“打開”校門,讓老師和學生去了解和擁抱社會的需求,開展真正有轉化價值的研究,樹立正確的“科研目標”。

  “我在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任執行所長時,經常提醒科學家們,要‘眼中有病,心中有藥’,發CNS并不代表‘功成名就’了,只是剛剛站在了新藥研發接力式馬拉松的起跑線上,將我們源頭創新的成果轉化為一款新藥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江舸說道。

  除了把握正確的“科研方向”,對于科研成果轉讓、許可,上海科技大學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邏輯:第一,讓市場去選擇項目,上海科技大學并沒有設立創業種子基金來支持學校科研項目的轉化,而是讓這些項目真正接受具有產業化經驗的公司的挑選,這樣挑出來的項目更有可能經得住市場的考驗;第二,降低轉化門檻,對于有潛力轉化的項目,上海科技大學會在首付款方面降低障礙,讓更多的項目跨過“第一道門檻”,這是一種長遠的眼光;第三,轉后賦能,在授權相關項目后,上海科技大學會提供長期的“轉后賦能”支持,盡學校所能幫助企業達成新藥研發的每一個里程碑。

  據江舸介紹,與和徑醫藥過去幾年的深度合作,不管在幫助上海科技大學師生了解生物醫藥產業真正的需求方面,還是在加速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不斷有成果成功轉化,真真實實地將論文變成可治病救人的良藥,這種精神層面的價值感會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學子們更加堅定在上海科技大學這片熱土“做成藥、做好藥”的信念。

  據透露,接下來,上海科技大學與和徑醫藥將繼續在學術交流、人才互動及項目轉化方面加強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科技大學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未來醫學中心”和承擔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任務的研究型醫院,和徑醫藥也在籌劃與上海科技大學在臨床研究上的進一步合作。

  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博士

  江舸表示:“‘高校+企業’長期深度合作這種創新藥研發模式在‘源頭創新’、開發first-in-class藥物方面具有優勢。如果未來這種創新的模式能夠在國內得以普及,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團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產出創新成果,進而越來越多的源頭創新項目會流向產業界,使得企業把人力和精力投入在真正有轉化價值的項目上,最終提升國內創新藥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為患者帶來更多更加安全、有效的新療法。”

  做創新藥要有使命感

  過去的10多年里,中國的創新藥研發經歷了幾次迭代和升級,對中國創新藥的未來,曾靂充滿信心。他認為,只要人類社會有提高生命長度和質量的需求,開發創新藥就有存在的價值。而且如果把時間軸從幾年拉長到幾十年甚至更長,把目光從創新藥行業擴大到其他領域的創新,可以發現創新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目前,有很多人還用不上有效的藥物,有很多疾病還無藥可用。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下,我認為中國創新藥研發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應該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在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引領下,我相信中國的創新藥研發會步入全新的軌道。”江舸補充道。

  對于5-10年后,中國創新藥產業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曾靂預測10年后,中國的創新藥開發會有三個方面的趨勢:第一,行業會出現去同質化和資源整合,各類協同合作更加普遍,真正有源頭創新能力和商業化能力的公司將脫穎而出,做大做強;第二,創新的熱門疾病領域會從目前的腫瘤和自身免疫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擴展,精神類疾病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第三,會出現一批同時擁有科學背景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商業敏銳度的職業經理人群體,他們有超強的學習能力,開闊的視野和成熟的心智,將來會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做一位主動走出去的CEO

  事實上,曾靂本身就是一位兼具科學背景和產業經驗的“醫藥人”,他于1998年獲得北京大學化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并于2005年到2006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化學生物的博士后研究。之后16年的職業生涯歷過外企(諾華、禮來)、民企和初創公司,擁有在醫藥行業豐富的研發和管理經驗。

  2021年12月,曾靂博士正式加入和徑醫藥,擔任首席執行官。對于為何選擇加入和徑醫藥,曾靂表示,過去十多年經歷多種類型的制藥公司,使得他深知一個公司的戰略定位對于其競爭力起到了幾乎決定性的作用。和徑醫藥最吸引他的是公司“源頭創新的模式”及背后雄厚的資源。和徑醫藥早在2017年就前瞻性地進行源頭創新的布局,身體力行立足于早期創新藥開發。同時,和徑醫藥堅持的這種模式背后也有著多家知名長線投資機構以及來自上海科技大學的源源不斷源頭創新成果的支持。

  曾靂上任之時,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帶領公司發展。在過去的9個月里,曾靂做了兩大重要變革:第一,管線梳理。以PROTAC管線為例,和徑醫藥在過去幾年其實圍繞這一技術建立了豐富的管線,基于過往的藥物研發經驗,經過優化和調整,他決定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EGFR靶向PROTAC上。第二,主動出擊。上海科技大學因源源不斷地產生原創性科研成果,企業要主動出擊,在更早期去挖掘項目。在這樣的理念之下,他自己走出去,成為一名“主動走出去的CEO”。除了走進實驗室,未來他還將更多的走向企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尋找潛在的合作伙伴。

  做一家能被“津津樂道”的公司

  中國有大大小小的Biotech公司,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一家Biotech公司的成功?對此,曾靂說:“成功的biotech公司各有各的成功方式,但有一條衡量成功標準是通用的,即是否創造了臨床價值、社會價值、商業價值。借鑒歐美的過往經驗來看,成功的Biotech公司大多數都專注在自己擅長的研發端,能夠持續不斷地為能解決未滿足臨床需求的項目或技術的轉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不管是繼續做一家小而美的Biotech、被收購或者脫穎而出成長為下一個大型跨國企業,這家Biotech都是成功的。”

  此外,曾靂透露了和徑醫藥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1)研發方面,希望能夠做出有差異化和臨床價值的原創新藥,有2-3款藥物進入注冊性臨床的階段甚至有產品獲批上市;2)對外合作方面,希望能夠與一批優秀的企業共同推進產品盡早惠及患者,通過權益轉讓為公司帶來1億美元的現金收入;3)行業影響方面,希望和徑醫藥的模式能夠成為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業內公認的一個標桿,激勵更多“高校+企業”深度合作類似模式的公司成立。

  “歷史上很多重磅新藥都是小規模的Biotech公司或者科研院所完成早期研發,然后借助大型跨國制藥企業完成了后期開發和商業化來惠及更多的患者。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有一款惠及千萬患者的重磅新藥產品問世時,大家能夠津津樂道,‘我知道,這個產品最早是由和徑醫藥完成前期研發的’。”曾靂總結道。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
      // 一分快3官网-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