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興: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是“生成”與“構成”的有機結合

發表于:2021-07-13 16:20:37

  近日,2021“甌江峰會”第二屆國際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大會在溫州舉行,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探尋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未來之路。期間,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圍繞《智慧城市信息系統基本框架的設計要點》主題發表演講。

  城市有“生成”的,也有“構成”的。多數一些歷史老城是“生成”的,雖然交通不太方便、預防城市災害能力不足,但社區特色非常鮮明,產生了強大的民眾歸屬感;“構成”的城市,防災能力強,但布局過分理性,往往面臨景觀單調、“千城一面”的難題。

  如果我們設計建設一個城市,片面地依賴“構成”,否定了“生成”,那么城市與歷史文脈、新技術、應用場景及未來的不確定性都難以相容。以智慧城市為例,如果我們混淆了城市建設的手段與目標,淡化了城市治理和民眾需求,僅從虛構的頂層設計入手建構這樣的智慧城市注定是失敗的,將成為“白智慧、空智慧、假智慧”。

  所以,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是“生成”與“構成”的有機結合。

  新冠肺炎疫情對智慧城市是一場“大考”,也是一次壓力測試,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城市大腦都得了“癡呆癥”,我們看到了部分構成設施的失敗,如城市領導駕駛艙、大數據分析效果不佳。同時,那些“生成”的設施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誕生于基層的網格化管理得到了極大提升和改良,不見面辦事和“健康碼”等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由此可見,兼具主體能動性、主體異質性、主體主動性的第三代系統論,是今后互聯網應用和智慧城市設計的主要方法論。尤其在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構成方面,應該聚焦“四梁八柱”,“四梁”是指四個核心公共品:網格管理、政府網站、城市安全、公共資源。

  網格管理信息化,能把城市系統化復雜為簡單、化動態為相對靜態,感知、運算、執行和反饋構成的一個個閉環,這些閉環越多越精密,城市的管理就越精細。這共生于原來的社區管理,它能匹配民眾需求,而且適應技術迭代。

  此外,城市安全在網絡時代尤其重要,網絡四通八達,也會造成許多漏洞;網絡一旦癱瘓,所有的城市的“智慧”設施就都癱瘓了。

  在政府網站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網上辦、掌上辦,建立起信用體系,把政府辦事效率提高,不見面就可以把大多數事情辦成。

  在公共資源的管理上,我們要減碳,通過數字技術使城市每一公斤的碳排放都做到可檢測、可公示、可回溯檢查,如果能夠做到“三可”,城市各環節產生的碳都是可以計量的、可以交易的。對各種不可再生的公共資源,也要做到數字化治理,對所有城市部件和事件都做到定位、傳感、精細化管理。

  有了“四梁”還有“八柱”——智慧水務、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醫療、智慧園林綠化等。這樣構成的智慧城市才是有針對性的、可運用的。

  可以看到,任何運轉良好的城市的智慧系統,都是“生成”與“構成”兩方面的有機結合。越具公共品屬性的信息系統,政府主動“構成”設計占的比重就越大。“構成”的設計必須將政府內部流程再造,進行數字化,讓政府內部做到靈敏、高效,對人民群眾的需求有敏感的應對性。同時不能排斥“生成”,應該擁抱千姿百態的“生成”雙創。

  “生成”與“構成”結合,有三大生成機制:

  一是“積木”。任何技術都是“積木”構成,“積木”就是成熟現有的經驗技術和知識,一旦發生組合就使主體對未來有了應對能力。我們有什么積木呢?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數字孿生,這些技術都是新“積木”,如果我們把舊的“積木”進行組合,意味著這個社會是改良性的創新;如果加入一個新的“積木”,有可能是巨變性的創新;如果多個新的積木同時加入就會形成裂變性的創新,我們的時代就是裂變性創新的時代。

  二是“內部模型”,這關系到主體對周邊變化的預測能力。不同積木組合形成“新的內部模型”,也就是使智慧城市中的相關主體有了對未來的判斷能力。各類大數據的集中如果再加上人工智能等“積木”的運算,就能產生有用的預測結果,否則不如原先的孤立“小數據”。

  三是“標簽”。我們在雙碳過程中有三個標簽式的價值信號:綠色溢價、碳價和碳足跡。這三個減碳組合,各有長處。如果利用綠色溢價,對不同行業減碳成本有一個估計,變成可檢測、可公示、可交易,綠色溢價會變得很靈敏。在工業互聯網和城市智慧系統中應該把三個價值信號作為基本運行規律之一。這樣一來,可以對主體需求進行高效率配對,使智慧城市生成與構成有效進行組合,然后走向萬物互聯時代,全場景智慧才能夠涌現。

  這些新的機制、規則無論是“雙碳”藍圖還是智慧城市設計都應該遵守。“構成”包容“生成”、擁抱“生成”,這樣的合成系統才具有真智慧,才是真正走向“雙碳”戰略最成功的橋梁。

  編輯:徐樂靜 劉志媛

  校對:崔祎璁

一分快3官网-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