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康 | 馮煦明:縮窄兩個“落差”,提振國內經濟大循環

發表于:2021-07-18 08:13:51

6月5日,游覽麻江縣下司古城的游客絡繹不絕。龍順偉 攝

  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已實現。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保持了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的局面,中國的經濟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面對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題。

創新和消費是推動經濟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重點方向

  站上新起點,在“十四五”及今后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重點方向?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室副主任馮煦明在接受思客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完成,我國人均GDP也已跨過1萬美元門檻,根據國際經驗,在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邁過1萬美元之后,經濟會出現某些新的共性特征,集中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更加依賴于技術創新而非單純的要素數量積累,二是居民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

  這兩方面特征也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機會:一類是以技術創新為引擎,推動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同時賦能家電制造、房地產、金融、交通出行等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更新;另一類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導向,在大消費、大文娛、大健康等領域提供更加精細化、綠色化、品質化的產品與服務。

提高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

  當前疫情仍在世界范圍蔓延,中國仍需積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目前來看,擴大內需在短期內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其中消費乏力是當前制約我國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關鍵所在,馮煦明表示,導致內需不足的關鍵原因是我國宏觀經濟結構中存在兩個大幅“落差”——其一,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僅為43%左右;其二,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約為70%左右。這兩個落差加起來,導致居民消費在GDP中的占比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激活內需市場從哪些方面著手?馮煦明認為,從國民經濟宏觀結構來看,未來的方向有兩個,一是要著力增加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二是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等措施,適度降低預防性儲蓄,適度提升居民消費率。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推動國內消費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源

  馮煦明認為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因為這是推動國內消費轉型升級的一個主要動力源。對于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馮煦明表示從國際經驗以及我國過去的發展歷程來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一個關鍵動力是城鎮化。

  “未來十年我國仍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馮煦明說,測算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2030年將達到70%以上。隨著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遷移,尤其是向城市群和都市圈聚集,就業機會更加多元化,人力資本得到增值,規模效應得以更充分釋放,在此過程中將孕育出數以億計的新增中等收入群體。

堅持系統觀念,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和中長期需求側管理縮窄兩個“落差”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著力點在于更深層次改革。馮煦明表示,堅持系統觀念,是我國過去長期以來解決發展問題和應對風險挑戰的一個法寶。國民經濟是由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個循環系統。當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和有效消費不足是梗阻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關鍵制約,導致的結果是總需求乏力持續向下拖拽總供給和經濟潛在增長率。

  馮煦明認為,當前破除梗阻、提振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關鍵在于通過深化改革從而適度縮窄“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之間的兩個“落差”。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更加注重收入分配改革和中長期需求側管理,合理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穩步增長。總之,要供需雙向發力,提振國內經濟大循環,防止需求疲弱持續向下拖拽潛在增長率。

一分快3官网-官方